|
||
岡波巴大師全集·吉祥薈萃《吉祥薈萃》第二輯傾城佳麗
第三則 如是因,如是果
敬禮上師! 大寶上師曾經這樣教誨說: 大寶經部的“三藏”,以及大寶密續的“四部”{72},外加上對于“顯經”、“密續”的各種具有要訣的解釋,其數量,雖然是難以計算的,但是,在所有這些教導之中,都詮釋開顯了互相依存、互相聯系的因果緣起的自然法則。 佛菩薩們教敕因果法則的用意,是在于試圖讓我們厘清取舍的差別,懂得進退的分際。基于這種原因,所以,我們必須了解因果的法爾實相。其中,又可分為: 一、輪回因果; 二、涅槃因果。 ◆ 所言“輪回因果”,是說總體而言,猶如虛空無邊無際一般,處于輪回里的有情眾生的數目,也是無量無邊的,但總括起來,則都包含在“六道眾生”之中了。這所有的眾生,也都是由“因”——也就是煩惱五毒的周遍熾燃升騰,而造作了各種各樣的善惡之業;由此業因,其“果”,便是生為六道的眾生,也因而,他們也就不得不經受繽紛萬象的輪回苦樂了。如果要依照特定之“因”,而生特定之“果”的不同,來細細匹配數算的話,那么,由“嗔恚”這種煩惱的周遍熾燃升騰,而造作了的十不善業,其果報,便是生在地獄道;由“貪欲”,則是生在餓鬼道;由“愚癡”,則是生在畜生道;如果是由“忌妒”這種煩惱的周遍熾燃升騰,而造作了十不善業,便是生為“天人”或者是“阿修羅”;由“我慢”這種煩惱,則是生而為人。 ◆ 所言“涅槃因果”,又可分為兩種情況: 1.寂靜涅槃因果; 2.無住涅槃因果。 能得寂靜涅槃的根因是:串習“人無我”,以及證悟“法無我”之一分——“所執境無自性”; 能得寂靜涅槃的助緣是:“十二頭陀”功德等。 總之,能得“寂靜涅槃”的助緣,是依靠佛陀三寶,來積累必要資糧的。 借此“因”、“緣”兩方面的會合,就可以證得“寂靜涅槃之果”了呀! 能得無住涅槃的根因是:證悟“二無我”的般若正智; 能得無住涅槃的助緣是:串習“四無量心”、“六度”、“四攝”等。 借此“因”、“緣”兩方面的會合,就可以證得“無住涅槃之果”了呀! 由此可見,(無論是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,)一切諸法的因果實相、萬事萬物的因果法則,是絕對真實不虛、毫厘不爽的啊! 我們現在既已知道了“輪回因果”是有過患、不圓滿的,所以自然應該舍棄;而又因為了解了“涅槃因果”,則是具功德、無缺憾的,所以自然應該勵力勤修。 近一步來說,在“寂靜涅槃因果”和“無住涅槃因果”兩者之中,經中說: 因為“寂靜涅槃因果”是層次較低的,所以,是應該舍棄的;而“無住涅槃因果”,才是我們真正應該踏實勤修的。 之所以有這樣的說法,是由于因果是絕對真實不虛的,因而,我們必須丟開較不如法的成分,而去設法實修更加合理的方面。 對于這樣的實修來說,首先又要了解“業”、“因”、“果”存在的“實相”,或者說要了解“業”、“因”、“果”存在的“真實情況”,為了使大家能夠較好地了解這一點,所以,以下將要開示這個猶如“種橘得橘”般的、真實不虛的因果教授。 假如說依靠出生橘子的因果關系,就一定會出生熄滅憂苦的涅槃的話,那么,我們就只能做生產橘子的耕作,而絕對不要做生產蕎麥的稼穡;同樣道理,因為已經認識了一切事物的因果法則,所以,我們不但要斷除使自己流入輪回的“因”與“果”,而且應該腳踏實地地踐履勤修,能讓自己證得涅槃的“因”與“果”。這種情況真實不虛,那就如同“種橘得橘”(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)的道理一樣啊! 這個“猶如‘種橘得橘’般真實不虛的因果教授”,共有四個方面的內容: 教授之一:借助于仔細地審察與剖析往昔的因果業報,而使自己對于“因果業報”,產生定解。 我們現在所經驗的苦樂感受,都是前世、前前世、乃至無量世以前,所作過的善、惡之業的果報。 有關這層道理,如經中有偈亦云:
以上是通過引證經論,來成立“因果不虛”這種觀點的;就算是借助于理智方面的邏輯思維,來進行分析推度,因果也一定是真實不虛、確鑿無疑的。 比如說,就算他人的農作物,大都表現為歲兇,而曾經積福之士的莊稼,年成卻往往會較好;就算他人的畜類長勢很差,而曾經積福之士的畜類,卻往往也會膘肥體壯。對于未曾積福者而言,縱然他人的作物,年成很好,而他自己的,卻也往往會表現得不盡如意,諸如此類的不愿看到、不吉利的倒霉情況,往往都會莫名其妙地降落在他的頭上。 其實,這倒也沒有什么難以理解的,因為這一切都端賴于自己的福德之力,所以,這些吉兇狀況的發生,也都是前世所作善惡業行的果報啊! 由此可見,(因為前世的某些定業,)我們既無法斷除今生的(由定業產生的某些)痛苦,也無法成辦今生的(定業中沒有的某些)安樂,因為二者之因,早已種下了呀! 打個比方說,這就如同我們先已播下了“種子”這種成熟果實的根因,一旦充分具備了這類種子生長的某些條件,我們便無法阻止它結出豐碩的果實來呀! 借助于這些事例的分析,我們在心中應該確信,因果是絕對真實、絕對不虛的啊! 教授之二:通過如此思維,心中應該深信:因果是絕對真實、絕對不虛的;借由對于“過去因果”所產生的確定了解,就應該對于“現在因果”,知道進退取舍,而如法地修持實踐。 大體而言,一切因果之法,總起來說,都有兩種時間分位: 一、感果之時; 二、造因之時。 ◆ 第一,“感果之時”:就是我們現今正在經驗的苦樂感受——因為這是源于過去所作業因之力,所以,現今的苦樂果報,也是無法中止的。 ◆ 第二,“造因之時”:因為現在所作的善惡之業,又將造成來世的苦樂之因,又因為沒有誰不希望來世離苦而得樂,所以,從現在起,我們就應該實踐善行,摒棄不善的惡業。 假如已能如此斷除了不善惡業,那么,在未來世中,是不可能感受痛苦之果的——這是因為,“無因之果”,在整個宇宙萬物之中,是絕不可能出現的事情呀! 由此觀之,對于極其細微的不善惡業,也應該戒怵謹慎、千萬不可貿然輕忽,應該記住:勿以惡小而為之,勿以善小而不為啊! 對此,有人說“善有善報、惡有惡報”,那也未必,因為在現實生活中經常看到,現在一味與人為善之人,還是有的生活得極其痛苦;而一味與人為惡之人,還是有的生活得幸幸福福呀! 其實,這也沒有什么解釋不通的。因為今世所經受的各種苦樂,都是前世所作的業因之果;而今世所作善惡的果報,則會成熟于來世啊! 依靠現在所作的善業,那么,過去生中所作過的那些不善惡業,難道不可以得以凈化嗎? 對于這樣的想法,我們應該知道,其中又有兩種情況: 一、種子位; 二、果報位。 ◆ 第一,“種子位”是說,位于阿賴耶識中的、前世所作過的不善惡行的種子,依靠當今所作的善業現行之力,可以使之廢止,這是因為,(經中說)在這種情況下,惡業的種子,是不可能生出果報來的; ◆ 第二,“果報位”是說,我們現今正在感受的、已經成熟的苦樂果報,是無法斷除的,因為我們正在經受啊! 總的來說,斷除應該斷除的負面的“所斷品”,這種情形,都會損害惡性的習氣種子;而在身心相續之中,依止正面的對治品,這種情形,都會長養善性的習氣種子。 教授之三:在如此斷惡行善之時,也應以正見,將所有因果的真實義趣,決斷為“不二”。 這是說,就總體而言,一切輪回、涅槃之法,在沒有息滅世俗的迷謬現象之前,都是以互相依賴、普遍聯系的因果緣起的方式存在著。 正如上文所述,這種因果關系,又可分為兩種情況: 一、有為輪回因果; 二、無為涅槃因果。 ◆ 第一,所謂的“有為輪回因果”,正如上文所說,是指依著每個人所作善惡業因的不同,而感受不同的苦樂果報。因而,那些希望離苦得樂的人們,就必須斷惡修善。 ◆ 第二,所謂的“無為涅槃因果”,是指借助于串習遠離一切邊見戲論{74}的諸法甚深空性之因,而證得三身一味的“大樂身”的果位。因而,那些希望證得正等圓滿佛果的修行人,就必須串習諸法甚深空性這種“因”啊! 在串習諸法甚深空性的時候,又該如何修持“輪回因果”呢? 對于這種疑問,答案是這樣的: ◆ 在尚未證悟法爾實相的真義、尚未凈化迷謬的顯境之前,“如是因”,一定是得“如是果”的,在這期間,“因果”絕對是真實不虛、毫厘不爽的,因而,我們必須斷惡而修善; ◆ 在已然證悟了法爾實相的真義、凈化了一切迷謬的顯境之后,因果(之結)就會在諸法本性中自然地開解了,這個時候,糾糾纏纏的因因果果,也就因此而自自然然地得以凈化了啊!如果是這樣的話,在這種證悟了法性的狀況下,(因為“因果”之結,已經自然地解開、自然地凈化了,在此超越二元對立的狀態下,所以,自然)就沒有什么“惡”可斷了;(因為“善”、“惡”是相對存在的,所以,)若無“惡”可斷,自然也就無“善”可修了,從而,也就遠離了“取”、“舍”(等二元對立之法)。在“因”位上,若能如此地遠離了“取得”和“舍棄”的概念,那么,在“果”位上,也就自然會遠離“希冀”和“憂慮”的想法了,這是因為,在這種狀態之中,“冀憂之心”,是不可能產生的啊! 何以如此呢? 這是由于,從“因位”這個角度來說,我們所造做的一切善惡,是自己的心在造做;所有苦樂之果的感受,也只是自己(的心)在感受,而絕對不可能存在于除心以外的其他什么地方。 然而,如果我們進一步地反觀自心,就會發現,此“心”既不成其為實體,也不成其為形貌,猶如虛空一般。 在如此證悟的情形下,就“因”而言,“善”、“不善”不二;而就總體來說,“因”與“果”不二。 在不二的狀態之中,心識除了應該直截了當地安然放下之外,便再也沒有其他的狀況了。 教授之四:透過如此地觀察、分析,就能夠把存在的一切,都決斷為自心;再經過分析此心,就會發現:心既不成其為實體,也不成為形貌,從而,應把自心決斷為猶如虛空一般的清凈法身;經由如此地決斷之后,應該再將決斷之義,轉送到“離心意識”之界。 這是說,因為把“善”、“惡”兩種因,都已經確斷為“心”了,所以,在這種情形下,就既遠離了“增長善行”的念頭,也遠離了“斷除惡業”的想法;在果位上,也會將顯現出的“苦樂”二者,在心中明確地了知為“一味”了。 也因為理解了此“心”,既不成其為實體,也不成其為形貌,猶如虛空一般,所以,也就既遠離了“斷除痛苦”的念頭,也遠離了“成辦安樂”的想法。 一言以蔽之,就是在“因”這個方面,既無“取舍之念”,在“果”這個方面,也無“冀憂之想”。 在如此地遠離了所有的思慮之后,現在,就應該“不離‘離心意識的真實義趣’”,而來腳踏實地地體會實修了啊! |
|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