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|
孔子如同“喪家犬”的真實含義作者:東方陽熹
孔子如同“喪家犬”的典故出自《史記卷四十七·孔子世家第十七》,原文如下: 孔子適鄭,與弟子相失,孔子獨立郭東門。鄭人或謂子貢曰:“東門有人,其顙似堯,其項類皋陶,其肩類子產,然自要以下不及三寸,累累若喪家之狗。”子貢以實告孔子。孔子欣然笑曰:“形狀,末也。而謂似喪家之狗,然哉!然哉!” 白話文的意思是: 孔子到了鄭國,與弟子們走失散了,孔子一個人站在外城的東門。鄭國人有看見了就對子貢說:“東門有個人,他的額頭像唐堯,脖子像皋陶,肩膀像鄭子產,可是從腰部以下比禹短子三寸,一副狼狽不堪、沒精打采的樣子,真像一條喪家狗。”子貢見面把原話如實地告訴了孔子。孔子高興地說道:“他形容我的相貌,不一定對,但說我像條喪家狗,對極了!對極了。” 當初我閱讀到這篇文章時,感到非常的不理解,為什么圣人聽人家把自己比喻成喪家狗,卻欣然接受這種侮辱,并以此自嘲呢?多年后的一次偶然機會,讓我忽然明白了其中的含義…… 過春節的某天,我陪同朋友回老家拜年。他老家的親戚住在貧困山區的山溝里。下車后,我們沿著凹凸不平的山路,深一腳,淺一腳的往山溝深處走去。冬末春初,寒風凄凄,草木蕭條,在這里一點也感覺不到城里那種過節的氣氛與喧囂,只有寂寞和荒蕪。一路上,也沒碰到一兩個人,四周空曠寂靜得似乎只能聽到自己的呼吸聲和腳步聲。 他親戚家坐落在半山腰的山腳下,低矮的房屋,顯得格外的破敗和孤單。當我們快到院前的時候,傳來幾聲狗叫。透過疏散的籬墻,我看到一條大黃狗,有氣無力的沖我們叫著。總算走到了。 主人從屋里出來,沖狗吆喝幾聲,狗停止了叫聲,垂頭喪氣的臥倒在地上。走進院后,我很想稱贊一下這條狗,但當我仔細打量這條狗時,卻哽噎住了。只見這條狗瘦得皮包骨,皮毛粗糙凌亂,似乎連站起來的力氣都沒有了。 “這條狗是不是病了?”我問。 “還啥呀。啥病都沒有呀。”主人回答。 “那這狗怎么這么瘦呀?”我又問。 “吃不好唄。”他無奈的說。 “怎么不給他弄些骨頭吃呢?” “連人還吃不上呢,還給他吃。” …… 在回來的路上,不知為什么,我忽然想起孔子稱自己為“喪家之狗”了,當時我的眼淚怎么也止不住,撲簌簌的流淌下來。 “狗不嫌家貧,兒不嫌母丑。”狗餓死也不會背叛自己的主人,離開自己所在的窮家呀。孔子把自己比喻成喪家犬,可謂對國家仁慈忠義之極,對民族仁慈忠義之極呀。 孔子在宋國,常常坐在樹下為學生講述修身克己和齊家治國的道理,可卻被某些人所不容,他們竟然把孔子坐以講學的身后的大樹給伐掉了。這對圣人孔子來說,是多么大的屈辱呀。 孔子在世,中年喪妻,老年喪子,遭受了種種的人生坎坷和苦難,可孔子卻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政治理想,周游列國,四處推行自己的思想和政治主張,可當時卻沒有一個國家的君王愿意接受和采納他的治世方針。 孔子是圣人呀,講述的是真理呀!可他卻生不逢時,他的治世思想,在當時并沒能被世人普遍重視和接受。有人捕獲到一只麒麟獸,拿給孔子看,問孔子這是只什么動物,孔子看到眼前這只受傷的麒麟獸時,不禁潸然淚下。(出自《孔子家語》)。 麒麟乃獸中之王。人王出,獸王出。孔子在世,又何嘗不像這只受傷的麒麟獸呀?孔子的忠義和遭遇,又何嘗不像那只瘦骨嶙峋的狗呀。 在一個國家里,圣賢沒有得到重視,沒有獲得應有的社會地位和尊重,乃至流離失所,陷于低賤和貧困之中,這表明社會無道呀。這不是圣賢的恥辱呀,而是人類社會的恥辱呀。 雖然孔子的政治主張至今都沒得到根本的施行,但是孔子的理論卻為人類社會指明了真實的方向,為人類社會的正常生存和發展,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。因為人類社會要想正常、和諧的發展和延續,就必須遵循孔子的理論,所以,孔子被尊稱為歷代帝王師,孔子的理論一直被歷代的帝王所學習和效法。 如果沒有伏羲氏、炎、黃、老子、孔子等歷代的偉大圣人,我們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,還能夠延續到今天嗎?一個人不懂得尊重先圣先賢,就談不上孝呀? 孔子為我們人類作出了如此偉大的貢獻,我們應該心懷感激呀,孔子應該受到世世代代的頂禮朝拜呀。 “形狀,末也。而謂似喪家之狗,然哉!然哉!”我們在形式上效法先圣,是微不足道的末端,此不是根本呀。像孔子那樣,滿懷仁慈之心,忠義之心,為國為民,為了天下和諧,眾生幸福,不停奔走的人,自古以來又有誰真正做到呢? 我不是個輕易流淚的人,但在寫此文時,我還是禁不住一次次的流下淚水。 不肖弟子東方陽熹,在此滿含熱淚,叩首跪拜偉大的圣人-孔子。(全文完) 謝謝您的閱讀,祝您合家幸福,吉祥如意! 東方陽熹
|
||
|